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胡琴   

胡琴原是我國兄弟民族的彈弦樂器,後來傳入中原,經過改良與創新,成為獨具中國色彩的樂器並在民間廣為流傳。胡琴雖比其它民族樂器發展得晚,但它的音色大眾化,種類多樣化,使用方便化,使大多數喜愛。
近千年來,胡琴廣泛流傳在我國民間。由於製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,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、南胡、板胡和四胡等。各種胡琴的外形和構造大致相同,都有一個直立修長的琴桿,琴桿上端裝有弦軸,下端有一個琴筒,琴身直立,上有千斤,繞在琴弦和琴桿上,用綁有馬尾的琴弓拉奏。琴弓有弓桿和弓毛兩部分。琴筒是發音的共鳴箱,有筒形的像高胡、南胡、中胡等;扁形的像板胡。琴筒前端有震動膜,震動膜有蛇皮製成的,像南胡。也有面板製成的像板胡。琴筒背面有出音孔也就是音窗。琴馬壓在皮膜或面板上可使發音響亮。胡琴大都是兩根弦,琴弓夾在弦與弦之間。摩擦琴弦產生震動,通過琴馬傳到琴筒產生共鳴而發出聲音。  
常見的胡琴有南胡、高胡、中胡和板胡。

南胡
南胡因盛行在長江流域以南,所以叫南胡,又稱二胡,是現代的名稱。它適於獨奏、伴奏、合奏,是國樂器裏最困難,但表現力最強的樂器。它的音色優美,富於民族風味及地方色彩,常用在戲曲及說唱音樂的伴奏,像 京劇、越劇、淮劇、崑曲、黃梅戲等。二胡的琴桿、琴筒、琴軫、琴碼均為木製,常見的琴筒形制有圓(橢)形、六角形和八角形,一端蒙以蛇皮,其上置竹碼,另一端或置有雕花音窗。
二胡在弦樂組中屬於次高音部,在各音區都有不同特性的音色表現。中低音區發音飽滿有力,中高音區柔和委婉,高音區清晰明亮,最高音區的音色控制則相當困難。二胡內弦富有豐滿、渾厚、柔和而優雅的音色﹔外弦則較明亮、剛健。二胡特別擅長演奏柔和細膩的抒情作品,尤其演奏哀怨沈寂、如泣如訴的作品,能刻劃入微。
近代更經過劉天華先生的改革,在弓法及指法的運用上借鑒了西洋拉弦樂器的演奏技巧,大幅提昇了二胡的藝術表現性,使二胡逐漸成為獨奏樂器而登上舞台,更被國際間譽為「中國的小提琴」,近年改良成功的有八方筒、方圓筒、低調粗弦、雙千斤二胡等。二胡為主要旋律樂器,也是傳統樂器中普遍受人們喜愛的獨奏樂器。二胡同時廣泛用於聲樂伴奏和器樂合奏。然而二胡的表現領域卻遠不止此,如表現瀟灑悠揚的情緒、含蓄靜肅的歌聲、活潑歡快的氣氛、粗獷氣勢磅礡的場面、雄壯挺拔的氣質以及演奏各種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旋律等均可勝任。

 

中胡

中胡」是「中音二胡」的簡稱,它是因應現代國樂團編制而創製的樂器,為充實中音聲部,仿照二胡創制的。約於四十年代從二胡的基礎上發展而成,對於弦樂中音聲部的改善,佔有重要的角色。它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,型制與南胡相同,只是各部位較大些。中胡音色渾厚低沈,多用於樂團的中音部份或伴奏,幾乎沒有獨奏的份。


 
 
板胡
板胡,是因它的琴筒面板以薄的桐板製成而得名。胡琴家族的異類,大約在明末清初隨梆子腔的興起而流行,流行的地區很廣,其中以陜西、甘肅、山西等省最為普遍。在國樂團中通常定音比二胡高一個八度、純四度或純五度。
它和其他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,琴筒用椰子瓢,質地堅硬,利於共鳴,正面面版則不蒙蟒皮而以以薄梧桐板代替,分為高音板胡,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,板胡的發音高亢音色響亮、音尖而高、色彩性強、高亢、適於表現熱烈的情緒和奔的曲調,且其音量奇大,指距很小,拉的時候手指全都擠在一起,到了高音部份,指距更小,音高便不容易準,具有濃厚地域特色。除適合於獨奏和樂器合奏外,並為多種地方戲種如河北梆子、平劇、晉劇、秦腔等的重要伴奏樂器。


高胡
高胡也就是高音二胡,所以簡稱為高胡。原流行於廣東地區,為廣東音樂中所使用的"粵胡",在廣東也稱「二胡」,是為了為粵劇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,是廣東音樂的主要樂器,琴筒比南胡稍小些、呈圓形,琴筒後方不加音窗,因為定弦比南胡高一個完全五度,音域較高,故名為「高胡」。傳統的高胡在琴馬底下沒有墊布﹐也沒有琴托﹐演奏時大多用兩腿夾著琴筒的大部,由兩腿夾的鬆緊度和左腿蓋住琴窗的百分比來控制琴的音色,通常琴和腿之間必須墊布,這布的質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關係,現代的高胡經過改良之後,已經有了琴托,音色清澈、明亮,高亢清亮且穿透力強,富於表現力是國樂團中的高音拉弦樂器,可用於獨奏、器樂合奏或為地方歌舞與戲曲伴奏,在各地民族樂隊中亦普遍使用,在國樂團中則是重要的高音拉弦樂器。

 
 
 
 
革胡
 革胡是為了國樂團裏沒有低音樂器而模仿大提琴造出來的樂器﹐可以說是大提琴的中國板﹐指板﹐琴橋﹐弓子﹐定弦等等﹐都和大提琴一模一樣﹐革胡曾經是國樂團裏唯一的低音樂器﹐但是現在已經漸漸被淘汰﹐大部分的樂團都已經放棄革胡而直接用大提琴作為樂團的低音樂器﹐原因是革胡畢竟不如大提琴﹐革胡的琴橋在共鳴箱的側面而不是正面﹐很明顯的共鳴效果不會很好﹐而且革胡的琴皮是由蟒蛇皮蒙成﹐琴皮的面積又太大﹐要找到這樣的千年大蟒蛇實在不是很容易﹐也許再過幾年革胡便要絕種了。
 
 
 
倍革胡
低音革胡與革胡相似,但型態更加巨大,演奏方法與低音提琴相似,豊富了弦樂低音部的力量。
 

 
 
京胡
京胡是在乾隆末年﹐隨著京戲的形成﹐為了京戲的伴奏﹐從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﹐京胡的音量非常大﹐一般的京劇伴奏樂團大概會有兩把京胡﹐京胡可以說是京劇伴奏音樂的靈魂;京胡的琴筒由竹筒製成﹐琴皮不是蟒蛇皮﹐而是由青蛇皮製成﹐青蛇皮比蟒蛇皮薄﹐聲音清脆響亮﹐既尖又高﹐不過京胡只限於京劇伴奏﹐除了京劇伴奏以外﹐並沒有什麼獨奏曲﹐也因為京胡音色奇特﹐並不適用於現代國樂團。京胡音色明亮,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。
京胡亦是胡琴類中最小,聲音最高最尖銳者。傳統演奏法多用斷弓不用連弓,即一字一弓,
長音則用疊弓方式反複演奏同音。但極講究強弱音與弓法(長弓強、短弓弱)、弓向(推弓強
、拉弓弱)。傳統奏法不換把,只張指。
台灣地方傳統音樂─北管中之『西皮』派及客家八音,即以京胡為主要樂器。以京胡領奏的京劇,在台灣眾多地方戲曲中更是一枝獨秀。因此京胡在理論上,應極具推廣價值。加以體積小(指距小)、少用連弓、曲目眾多通俗...等眾多優點,在國小中推廣似比南胡更具潛力。

 
 
 
 
馬頭琴

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拉弦樂器,外蒙稱「莫林胡爾」,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、哲里木、昭鳥達盟則稱為「潮爾」,因為琴杆上端雕有馬頭而得漢語名。相傳在成吉思汗時﹝公元1155-1227年﹞已在蒙古族中流傳,至今約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。北宋的歐陽修曾有過「奚琴本出奚人樂」的詩句,其中「奚琴」,指的就是當年「東胡庫真奚部落」的馬頭琴。在金庸小說「射鵰英雄傳」中亦有提及蒙古的馬頭琴。現代樂團中使用的馬頭琴,已經過了現代的改良,除了保留了原來的柔和深厚的音色,且擴大了音箱又增強了音量,同時增加了音色的亮度,使其的演奏更富於色彩。 
馬頭琴琴桿細長,以紫檀或榆木製成,全長約 124公分。音箱呈梯形,以松木製成,兩面蒙馬皮、羊皮﹝亦有前面蒙馬皮後面裝木板的﹞。琴桿上端雕馬頭,兩軸張兩根馬尾製做的琴弦,以馬尾弓拉奏。採四度或五度定弦,另亦有反四度定弦﹝即外弦音低,而內弦音高﹞,音域約三個八度。
馬頭琴按弦法頗為獨特,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,用指甲頂弦,無名指用指間靠近小指一側按弦,小指用指尖頂弦。演奏時,採用坐姿,將琴夾於兩腿之間,琴頭向左上方傾斜,左手按弦,右手持弓,弓在弦外運行。
馬頭琴音量大,音色沈厚,富有人聲美。可用於表現高昂、寬廣、悠揚的各種旋律,亦可演奏技巧性高的華彩樂段。特別是在草原上獨奏時,絲弦與特有的共鳴箱發出的悅耳聲音,會使人產生懷念,思情,思鄉,最終感懷落淚的心靈震憾,有人形容:「對於草原的描述,一首馬頭琴的旋律,遠比畫家色彩和詩人的語言,更加傳神」。在合奏中馬頭琴亦可作為中音或低音樂器,易與其他樂器融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